时间:2023-06-02 01:45:23 | 浏览:6
原标题:石刻文化:美丽山水间的别样风景
桂林生活网—桂林晚报讯(记者梁亮)桂林石刻以摩崖为主,至今留存有唐代至清朝的石刻2000余件,是全国摩崖石刻尤其是唐宋以来摩崖石刻留存最多、最集中的地方,有“唐宋题名之渊薮,以桂林为甲”之说。桂林石刻主要分布于市区的普陀山、龙隐岩龙隐洞、虞山、象鼻山、南溪山等30余处风景名山洞府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摩崖石刻与桂林山水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游山玩水的同时,也对桂林石刻叹为观止。各处以石刻为亮点的公园景区,也就此成为桂林文旅融合的典范。
底蕴 唐宋题名之渊薮 以桂林为甲
桂林的独秀峰、叠彩山、七星山、象鼻山、南溪山、西山、隐山等等,它们的形象姿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各不相同的风光特色,但是这些名山却共有一种景观,那就是在山崖上或洞穴中都密布着摩崖石刻,这种奇观,古人称赞为“诸山无一处无摩崖”。
至今,桂林城内35座名山胜处的崖壁上,还留存有众多唐至清代的摩崖石刻和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,同时,散布于市区和乡村各处的大量元至清代的碑刻,与摩崖石刻共同构成了桂林石刻的整体。由于桂林的摩崖石刻及摩崖造像数量有2000件之多,2001年,国务院把唐至清代的“桂林石刻”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桂林以摩崖石刻为主,而且85%以上的石刻是有关于桂林山水的。这就形成了桂林石刻最重要的特点:以摩崖为形式,以题名、题记、题诗、题榜为体裁,以记载开发山水、留刻游踪、抒发观赏感受为内容的石刻。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曾称赞:“唐宋题名之渊薮,以桂林为甲”。由此,桂林石刻有了“甲天下”的美誉。
融合
石刻保护取得长足进步
碑刻爱好者口口相传:“唐碑看西安,宋刻看桂林”。桂林是全国摩崖石刻数量最多、最集中的地方之一,这些在当时铭刻于青山绿崖间的文辞墨迹,与自然景观构成了和谐互补的统一体,成为桂林山水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。
近年来,我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工作。2015年,桂林市委、市政府提出“寻找桂林文化力量,挖掘桂林文化价值”战略,实施了“整理抢救、研究包装、保护利用”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三部曲,石刻保护事业取得长足进步。
2017年1月,桂林出台了《桂林市石刻保护条例》,石刻保护有了更具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律条款。2018年7月,桂林市又推出《桂林市国有石刻保护资金管理办法》,对《桂林市石刻保护条例》进一步补充和细化。法律法规的推出、实施,在文物巡查、经费保障、案件处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记者从市文广旅局了解到,目前,《桂林石刻总体保护规划》已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,《桂林石刻———桂海碑林文物保护规划》已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。文物部门还根据每件石刻不同病害情况,因碑施策,通过开凿排水引流槽、制作碑檐、建护碑亭、涂刷清漆、清理表面沉积物、清洗漆膜覆盖、保护性填色等不同方式对石刻本体进行有效保护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2017年起,桂林石刻的科技保护项目持续展开。
此外,桂林市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,开展摩崖造像专题调查和数字化采集,推进石刻拓片采集、“桂林古代石刻文化”调查等学术研究工作。桂海碑林博物馆相继出版了《追溯千年——— 石刻永流芳》《桂林石刻撷珍》《桂林石刻文化》《桂林石刻书法选集》(唐宋卷)等专著,《桂林石刻碑文集》也即将出版。桂林石刻研究和利用,已经取得了“吹糠见米”的效果。
位于七星公园内月牙山西南麓的桂海碑林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,是桂林市从事石刻保护、研究、陈列和宣传的专题博物馆,也是华南唯一